各系(院)团总支: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投身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现决定举办第三届“竞攀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竞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主办:
教务处、科研处、学工部、研工部、团委
三、参赛对象
凡2011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并尚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中国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即目前在永利集团就读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均可参加)
四、作品要求
1、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我院参赛作品主要为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2、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3、发明制作类作品申报时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实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也一同附上。
4、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5、所有上报材料要求有文字版和电子版两种。
五、竞赛日程
参赛者向院团委提出参赛申请,申报参赛作品。学校经过评审后将优秀作品报送上海市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海赛区的选拔。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1、项目孵化申报:11月9日—12月19日
请参赛团队于12月19日前将报名表(见附件)报院团委参加项目孵化申报,将电子版报名表发送至邮箱xgb@sus.edu.cn,将纸张版报名表送至学工部办公室。团委将进行申报项目评审,选择部分项目给予经费支持。评审结果将于12月下旬公布。
2、撰写修改:2011年1月—3月
项目申报团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撰写并修改论文。3月底前团队将论文电子版发送至xgb@sus.edu.cn,并将纸张版作品报送至学工部办公室。
3、校内评审:2011年4月上旬
团委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报送参加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
4、修改完善:2011年4月中旬—下旬
修改完善并报送参加上海市比赛作品。
六、奖励政策
1、第三届“竞攀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若干名,分别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奖励。
2、学院将在申报项目中选择部分有潜力的优秀项目予以经费支持,资助项目数量和资助金额将根据申报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
3、获得全国比赛和上海市比赛奖项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和质量加分。所指导作品获全国特等奖,每件作品奖励20000元,质量加分500分;一等奖作品奖励10000元,质量加分400分;二等奖作品奖励8000元,二等奖得300分;三等奖作品奖励5000元,质量加分200分;优胜奖作品奖励3000元,质量加分100分。所指导作品获上海市一等奖,每件作品奖励3000元,质量加分200分;二等奖作品奖励2000元,质量加分150分;三等奖作品奖励1000元,质量加分100分。因同一系列比赛获得不同等级奖项的就高奖励。[注:依据《上海体育学院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绩效奖励办法(试行)》。如有改变,以新办法为准]
4、学生获得全国和上海市比赛特等及一二三等奖,学校给予奖励。全国特等奖作品每件奖励20000元,一等奖奖励10000元,二等奖奖励8000元,三等奖奖励5000元。上海市一等奖作品每件奖励5000元,二等奖奖励4000元,三等奖奖励2500元。
5、根据《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获得“挑战杯”全国特(一)、二、三等奖者分别加10分、8分、6分;或上海市选拔赛特(一)、二、三等奖者分别加5分、3分、1分。(注:2011年及以后的加分政策如有改变,以新政策为准)
希望各系(院)团总支根据竞赛日程安排,及时组织、开展好本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
附件一:第三届“竞攀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报名表
附件二:第三届“竞攀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社会调查类参考项目
共青团上海体育学院委员会
2010年11月10日
附件一:
第三届“竞攀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报名表
附件二:
第三届“竞攀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社会调查类参考项目
1. 我国民间慈善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2. 社会志愿服务政策和制度建设研究
3. 都市待业青年的就业困境与出路
4. 农民工子女城市就读的现状分析
5. 农民工家庭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6. 留守大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7.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8. 高房价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点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9. 上海市大学生压力调研
|
申报者情况 |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年月 |
|
|
学院 |
|
班级 |
|
学号 |
|
|
作品 全称 |
|
|
合作者情况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学号 |
学历 |
所在系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
|
|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
|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
|
学 术 论 文 框 架 |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上或报刊上发表及所获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