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3月2日,“全国‘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高层论坛暨第四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会议由上海体育学院主办,上海体育学院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研究中心(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智库)、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德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全国‘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高层论坛暨第四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来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研究员李琪教授出席会议。上海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潘勤主持会议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并致欢迎词。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来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潘勤主持会议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并致欢迎词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作主旨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来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社联、同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研究机构、高校和媒体专家学者与会,深入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
新时代加快推动体育强国建设
来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领域若干重大关系和基本问题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要求明确,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思想性、纲领性,为新时代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要将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一书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对标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目标,深入研究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指标和重大任务,深入研讨体育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切实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
潘勤提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不断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国的体育影响力不断增强。我们要从政治高度和战略高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充分把握当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体育改革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坚持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会上,李崟,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教授,上海体育学院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宇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张志丹教授先后作主旨报告。
李崟论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和贯彻落实的关键环节。他认为,《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的正式出版,为我们系统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提供了方向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是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体育工作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动体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要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一是坚持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三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以建成体育强国为奋斗目标,科学谋划发展路径;五是坚持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鲍明晓阐述了“三大球”振兴的时代意义。他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大球”改革发展,“三大球”振兴是体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攻坚内容,具有超越体育自身的时代意义。“三大球”全面振兴是把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核心内容,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是推动全民健身项目化、竞赛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推动体育文化建设的示范工程。振兴“三大球”既要遵循体育发展规律、集体球类运动项目规律,也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既要能有效化解当前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又要立足长远,系统谋划。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教授作主旨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刘宇从科技助力冬奥的角度,介绍了神经生物力学增能技术及其在冬奥会中的应用,该项技术为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冬奥会上取得好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服务于国家体育发展的战略需求。他认为,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冰雪运动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的重要举措和体现。体育科技是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坚持自主创新,善于吸收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方法,让科学技术赋能新时代体育发展。

上海体育学院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宇教授作主旨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张志丹提出,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使体育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了新时代体育的功能,例如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中国精神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张志丹教授作主旨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努力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主题研讨环节共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上海体育学院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黄海燕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常务副主编杨嵘均,解放日报(思想周刊)•上观新闻(上观学习)栏目主编、高级记者、智库专家王多,“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编辑部主任周文菁,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刘文教授,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晔教授,武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滕艳丽副教授,分别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新时代的体育与体育强国建设”主题先后发言。该主题研讨阶段由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德平教授主持。

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德平教授主持第一阶段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黄海燕提出,建设体育强国是体育发展的最高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要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一是要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力量发展全民健身的体制机制、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构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二是要建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机制,更好发挥举国体制在攀登顶峰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职业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职业体育联赛。三是要完善市场机制在体育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人才、科技、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在体育领域的合理配置,培育一批体育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上海体育学院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黄海燕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杨嵘均认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从面向世界的角度来看,要增强对外体育交流,提升体育国际影响力;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加速国际体育人才交流和集聚。从面向未来的角度来看,要深化体育领域改革创新,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重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以体育运动和体育赛事为媒介和载体,推动全球人文交流、文明互鉴。从面向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要发挥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培育体育经济现代化转型;加大发展外向型体育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普惠、合作和共赢的方向发展。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常务副主编杨嵘均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王多从治国理政视角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在战略目标上,把“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关联起来,成为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显示了体育之于国家、之于民族复兴的战略意义与价值。在战略安排上,用重大赛事带动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统筹体育与经济发展、体育与社会治理、体育与精神风尚、体育与价值观建构、体育与生态文明协同并进,全面贯彻系统化治理理念,切实为体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在战略理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健康至上,这是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根”与“魂”。实现体育强国梦,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真正实现“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解放日报(思想周刊)•上观新闻(上观学习)栏目主编、高级记者、智库专家王多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周文菁结合上海学习平台的实践认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的“大思政课”精神,探索通过各种有效载体,让正能量也有大流量,让主流的声音更好地走进年轻人、走进普通市民的内心深处。要推动线上线下贯通,打造学校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相结合的“移动大课堂”。

“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编辑部主任周文菁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刘文论述了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意蕴与内涵提升。他表示,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的灵魂,从价值学视角来看,它包含了政治导向、文化传承、道德实践等层面的价值意蕴。同时,中华体育精神不是一个凝固的范畴,它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而变化,要从精神生产力的角度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哲学内涵,从政治导向价值、文化传承价值、道德实践价值层面不断拓展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内涵,从深化“体教融合”角度不断提升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践内涵。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刘文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陈晔结合北京冬奥会等当前形势,对体育的价值功能作了思考。她认为,北京冬奥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体育实践,新时代体育的重要价值表现在充分满足人类在自由、审美、育化价值的共同诉求上,成为人类无差别交往行为的“有效”语言。要充分发挥体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使之成为国际矛盾冲突的缓冲器和国内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有利于准确定位体育的价值功能,充分发挥体育在新发展阶段的价值作用。

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晔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滕艳丽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她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坚持建设体育强国,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体育在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精神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四是体育交流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武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滕艳丽副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着力构建起中国体育话语体系
在主题研讨的第二阶段,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玉来教授,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端鸿副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质量中国项目执行主任戴珒教授,《上海宣传通讯》编辑部主任吕东卉,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资博教授,《文汇报》理论评论部主任杨逸淇,上海体育学院休闲学院副院长郑国华教授,分别聚焦“体育、教育与文化自信”主题先后发言。第二阶段主题研讨由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焕主持。

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焕主持第二阶段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董玉来对新时代高校学生体育高质量发展作了思考。他认为,近年来各高校十分重视学生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并取得了良好实效,但与体育强国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高校体育应当遵循计划性与自主性相结合、文化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科学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探索“五育并举”的体育改革,改变当下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快乐、重成绩轻意识、重课堂轻课外的体育教学现状,真正培养大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实现高校学生体育高质量发展。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玉来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张端鸿论述了新时代的学校体育观。他认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竞技体育人才要从娃娃抓起,要打造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通道,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构建体育后备人才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体系。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端鸿副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戴珒对体育与领导力教育作了思考与探讨。她提出,体育是领导力教育的利器,通过体育尤其是团队运动项目的参与可以发展领导力。她从领导力的核心、领导力教育的实践和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现状,并以上海科技大学质量中国项目在领导力教育上的尝试为例,提出了提升体育教师、教练员领导力(尤其是伦理)相关的训练等方法路径。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质量中国项目执行主任戴珒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吕东卉从北京冬奥会出发论述了民族自信。她认为,北京冬奥会是对民族自信的全面彰显。中国用自信和担当,向世界交出了一份出色的中国答卷,真正兑现了“中国人民一定能在北京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的庄严承诺。北京冬奥会的圆满成功,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展示了“四个自信”、历史自信和民族自信,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上海宣传通讯》编辑部主任吕东卉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王资博从软实力意义角度分析了北京冬奥会,认为北京冬奥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里程碑式活动和全球无与伦比的标志性盛会,展示了阳光、富强、开放的国家形象,立体凸显了基于体育的九重软实力意义——直接彰显了影响力、创造力、竞争力,间接反映了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溢出体现了公信力、吸引力、亲和力。

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资博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杨逸琪阐述了体育与人民城市建设的关系,他认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要把体育放在人民城市建设大局中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要打造“建筑可阅读”的上海体育载体,推进“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建设,涵养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

《文汇报》理论评论部主任杨逸淇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郑国华论述了中西体育文化价值话语的历史溯源与当代发展。他认为,在体育文化领域照搬西方的理论话语,容易误入“多元主义”等西方体育话语的理论陷阱。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话语的理论危险,切实构建中国体育文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上海体育学院休闲学院副院长郑国华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李琪对会议作了总结点评。他表示,在《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出版和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之际,上海体育学院第一时间举办全国“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高层论坛暨第四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要正确处理好中华体育领域中的“根”与“魂”、“道”与“器”、“源”与“流”、“形而上”与“形而下”等方面的逻辑关系,树立新时代辩证唯物体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体育立场,构建起中国体育话语体系,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展现好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市社联副主席李琪教授作总结点评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参加“全国‘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高层论坛暨第四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媒体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2203/t20220316_5398867.shtml
[责任编辑/董杨华]